澳门人·巴黎人(1797-BNR认证)线路检测-Best Platform

当前位置:
刘刚:以城市之“治”提升发展之“质”
发布者: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4-09-28

刘 刚 杨建楠

对话人:

刘 刚 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

杨建楠 本报评论员

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,也是人口、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。以改革智慧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,能够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动力、添活力。

杨建楠:以城市之“治”提升发展之“质”,改革是重要抓手。这些改革涉及城市建设、运营、治理等多个层面,既关系社会生产又关乎群众生活,我们应如何看待改革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?

刘刚:城市治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理,目的在于满足需求、形成好的规则制度,让城市更有活力,更具吸引力。对现代城市而言,要满足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塑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,吸引优质企业,导入高成长性产业,建立新型生产关系,从而带动就业、消费、教育、科研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。而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通城市治理中的堵点卡点,改善营商环境,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,以提升城市的业态、功能、品质。改革之路越是向新、向深,城市之治越能激发区域的创新力、容纳力,高品质生活也就水到渠成。

杨建楠:城市治理的现代范儿越足,高质量发展越有保障。对城市而言,现代范儿可以很“硬核”,如地铁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,也可以润物无声,如社区智慧系统让社区治理更精准,“码上办”、跨省通办服务让生活更便捷……城市治理现代化既要做强“硬设施”,又要做优“软服务”,您怎样看待二者的关系?

刘刚:过去我们常说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地铁、公路、机场这类“硬设施”关乎千家万户,联通生产生活,城市要建设,经济要发展,必须先做好这道基础题。“硬设施”为发展打下基础,“软服务”则为发展提供动力。一些地方设立科技管家、陪跑专员,企业一旦有需求,服务团队第一时间响应并解决,让企业得以“解放双手”,全身心做主业、谋发展,从这个角度看,好服务也是生产力。城市的现代化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现代化,也包括制度的现代化,二者需要相互匹配才能相得益彰。通过强化大城细管、大城智管、大城众管的治理模式,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,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服务之间的匹配度得到提升,更好激发城市活力。

杨建楠:城市活力从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中来,也从更新、焕新中来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”。城市治理向“新”而行,“新”不只在一时,也要在“可持续”上下功夫。

刘刚:可持续发展是统筹经济、社会、生态三者协调的发展。对应到城市治理层面,就要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机制,通过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,释放城市潜能,拓展发展空间。推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,目的在于不断为区域发展引入新的动力来源,搭建更高一级的能量系统。为此,城市既要有老厂房修缮、旧管线改造这类更新,又要腾笼换鸟,通过导入新产业、新业态实现“里子”的更新。河西区的国际航运大厦是瞄准“小白楼航运聚集区”区位优势打造的专业化特色楼宇。大厦内,上下楼就是航运产业的“上下游”,通过以楼聚企让“金篮子”装“金鸡蛋”。将城市更新与盘活存量有机结合,让资源禀赋的特殊性与产业升级的前瞻性相互匹配,才能借更新之力引领一个地区的发展。

杨建楠:城市的现代化,不仅在于高楼大厦、便捷生活,也在于历史文化的厚度、人文关怀的温度。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,赓续城市文脉,能够增强城市吸引力、居民认同感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力量。

刘刚:赓续城市文脉,不仅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,还有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。天津不少老字号、老品牌,书写了曾经的辉煌故事,紧扣时代脉搏,还可以写出更精彩的续篇。这需要我们营造更加包容、开放、更有创新活力的文化氛围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,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。传承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,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,是推进城市之“治”的一道重要课题,会激发出城市的蓬勃生命力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epaper.tianjinwe.com/tjrb/html/2024-09/25/content_143094_1325008.htm


XML 地图